助力实现民众对美好生活需求 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7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这是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第十条》)之后,国家提出的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布局的又一纲领性文件。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从强调“发展速度”到“发展质量”的新阶段。呼吸干净的空气,享受良好环境带来的安全、健康和舒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重要需求。这一“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及时准确地回应了人民的要求,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大气十条”实施五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重点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然而,目前的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仍高达1000万吨,远远超过环境容量。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29.3%达到空气质量标准。我国的空气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更好生活的需求。因此,以《大气十条》为基础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是确保打赢新时期“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空气质量目标的设定突出了对不符合PM2.5标准的城市的要求,而降低PM2.5浓度的目标考虑到了可达性和改善需求。同时,它提出了降低重污染天数比例的明确目标,准确地适用于突出问题的补救。2.确定常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调控制,为生态环境部同步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空气质量指明方向。3.这场艰难的战斗开始进入深水区,在那里,症状和根本原因都得到解决,同时关注关键点。“三年行动计划”将空气污染控制从能源、工业、交通和土地使用四个关键领域的末端控制提升到前端结构调整,从“标准”提升到“标本兼治”;由于魏奋平原城市空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魏奋平原首次被纳入重点控制区,控制力度加大。4.减少交通污染是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三年行动计划”强调要重视运输结构的调整,并部署了以柴油卡车等为重点的艰苦战斗。这些措施是基于重点地区污染源分析的结果,符合中国移动污染源排放日益突出的现实,抓住了治理的关键瓶颈。它们不仅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大大减少柴油污染的致癌物的排放,而且有利于通过减少黑碳排放来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5.突出区域治理合作。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施联防联控,是解决重点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6.强调科学决策和科学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应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污染排放动态清单和改进多要素环境监测系统来实现科学决策和管理。这不仅将有效保证“打赢保卫蓝天之战”,而且对提升我国环境管理的整体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也将发挥重要作用。7.从《大气十条》中的“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到“三年行动计划”中的“构建国家行动模式”,显示出团结动员各方共同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正在加大。企业承担着污染控制的主要责任,开展绿色生产,公众践行低碳消费和绿色生活,并积极发挥监督作用,人人都是行动的主体,人人都会从行动中受益。为了实现“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促进空气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控制,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 .继续设定重点城市PM2.5绝对值目标,充分发挥北京等一线城市在区域污染防治中的主导作用。2.生态环境部将尽快理顺相关职能,将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标准、技术研发与推广、工程措施、投融资、政策手段选择、监督执法、国际合作等方面有机整合,实现协调管控,优化战略政策、规划实施的效率和效果。3.各地积极开展空气质量和碳排放协调控制,确定全市碳排放峰值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实现常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同步减排。4.为了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控制,我们应该加强长期管理机制。达不到标准的城市应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尽快制定自己的“限期空气质量标准”,坚持艰苦奋斗与持久战相结合,逐步、及时达到空气质量标准。5.应深入研究四大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和途径,以达到防治空气污染的最大效果。在社会和经济发展领域,我们将帮助推进供应方面的结构改革。我们将把环境污染水平作为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的硬性指标,作为基础设施投融资和新项目的高门槛。我们将培育和支持创新高效的清洁技术、项目和领域,以此作为新动力的起点。在能源领域,要进一步着力加快散煤控制,推进煤改气等清洁替代能源,加快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利用的绝对数量和比例,综合考虑与能源相关的地方污染控制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运输领域,应进一步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基础设施、运输和装载单位的标准化。进一步推进铁路改革,提高铁路货运竞争力;加强货物装卸新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挖掘和利用与市场和政府货运相关的大数据来支持政策研究;加快国内船舶排放控制领域升级,进一步收紧并向国际排放控制领域拓展,研究制定汽车行业零排放的长期战略目标。为了在上述深水区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为一个棋盘,统一指挥和协调不同部委、中央和上级地方当局的行动。6.突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全国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标杆和引领作用。在确保完全达标的同时,将进一步开展PM2.5和臭氧的综合管理,探索实现更严格的空气质量目标的对策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