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双向降本增效 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标本兼治的角度来看,该计划为降低成本和提高货运效率提供了一个双重处方,并抓住了供应方结构改革的核心实质。
随着制造业和商业流通行业供应链管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产品覆盖范围的扩大,贸易网络辐射能力的增强,以及对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的追求,现代货运逐渐成为第三利润源。货运管理和服务自出现以来,就深深打上了供应方结构改革和创新的烙印。《规划》的颁布不仅符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战略要求,也符合现代货运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现代货运之所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为了充分发挥货运的双向降本增效的特点。
首先,加快推进货运业的降本增效,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育有竞争力的货运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扩张,货运业已经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服务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自2012年以来,与经济发展和产业运行密切相关的货运业增速也呈现出逐年放缓的趋势。货运总规模的不断扩大,货运业发展效率和运行效率的提高,不仅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也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特别是在新常态下,货运业依靠总量扩张和增长的发展模式结束后,货运业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水平的跨越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根据货运基础设施衔接更加顺畅、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的目标,规划提出了符合当前和未来时期的重点行动,要求货运行业进一步精简管理和分散化,建立公平、公开、规范的市场秩序。降低收费和清税,培育企业创新发展新动力;扬长补短,夯实基础,完善支持货运运作的设施和标准*;互联互通,建立合作、共享和安全的新机制。这无疑对货运业自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更高的新的经济增长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提高我国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进程中货运业的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注重促进货运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有利于创新产业运营模式,提高产业盈利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模式一直落后。主要问题在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低,流通模式中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色彩明显。因此,由于在产业发展中缺乏对内部货运管理和外部服务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视,中国的产业发展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推进货运产业与制造业、商业流通产业的联动,以现代货运运作模式的广泛应用和货运整体运行效率的显著提高为目标,以联动整合为重点,构建产业链共赢新格局,加快货运与相关产业联动整合发展,不仅抓住了货运发展的关键,也为货运与相关产业联动整合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联动发展在培育专业化货运服务需求、为货运业转型升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造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加快货运的双向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将为供应方的结构改革提供动力和支持。在新的经济常态下,为了加快货运产业的降本增效,着眼于货运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促进货运产业在两个方向上的降本增效,将从根本上促进货运产业的发展和货运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 *最终实现货运在现实产业中的降本增效,改变传统只强调货运企业降本增效的做法。货运业的管理和服务贯穿于整个经济运行的始终,既有宏观指导意义,又有微观操作效益。
2015年,中国货运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约为美国和日本的两倍,德国的1.9倍,印度的1.3倍,巴西和墨西哥的1.4倍。这意味着全社会创造同等规模的国内生产总值,企业创造同等规模的产出,而我国支付的货运成本更高。即使扣除产业结构因素,我国经济运行中货运成本较高、货运效率较低、货运效益较差的问题仍然更加突出。高货运成本不仅增加了制造业和商业流通企业的负担,也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快货运的双向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为了实现货运的双向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有必要针对货运成本高的内外原因寻找有针对性的方法。
“计划”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方针。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政策、制度环境和货运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货运运作的配套保障不足,如市场分割、无序竞争、税负沉重、生产要素成本高、运输网络结构性短缺、衔接不畅、专业化货运设施不足等。该计划提出了一项系统的行动计划。内因主要是货运业自身发展水平低,第三方货运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份额只有8%,比美国低2.9个百分点左右。同时,货运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服务模式缺乏创新,多式联运和综合货运服务等先进的货运组织方式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影响了货运运作效率。该计划提供了明确的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规划》的颁布延续并落实了《货运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结合当前特点对供给侧结构改革进行了调整,将对中国货运业及相关产业的降本增效发挥重要作用。